近日,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该规划回顾了“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分析了“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等12个领域的重点科技任务,提出到“十二五”末要基本建立起基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全防全控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十二五”规划思想发生转变
2006年,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此后数年,环境科技创新工程、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但是,正如规划提到的,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建设尚有较大差距。针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水平整体比较落后。
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对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规划特别提出,随着对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在关注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代表的常规污染物及其控制的同时,规划也越来越关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纳米材料等新型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导致的突发性和累积性健康风险。研究环境污染的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环境健康基准、标准及法律法规,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体系等将是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对记者表示,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在整体规划思想上有了重大转变,首先是整体环境全防全控的规划;其次是有关各类环境体系的建立以及新型环境理念的培养。而且首次出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境风险评估、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的培养等新内容。
此外其它修改的内容中还有一些亮点值得注意。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新增加了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目标,同时把相应的技术研究列为重点内容;土壤污染领域不再局限于农药,将范围扩大至工业污染场地、矿区、油田。分析认为,这与“十一五”期间发生的诸多环保事故密切相关。受日本核电事故的预警影响,核辐射安全领域的环境控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其中包括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的研究,我国典型区域持久性有机污染源、污染浓度、污染特征、迁移规律、削减与控制技术,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典型行业汞污染来源、特征、迁移规律、控制技术,研究重点行业汞污染排放削减政策,含汞产品替代技术等。
“十二五”环保政策发生变化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规划提出,环境科技要遵从“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的环境保护总体思路,在技术方面围绕约束性指标以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源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为目标。
在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方面,研发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针对发电锅炉、钢铁窑炉、建材窑炉等,有机组合现有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开展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厂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恶臭气体典型污染源控制技术及其相应的工艺与设备。研发移动源从油品检验到排放控制的一系列整装技术。开展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开展生活垃圾填埋新工艺研究与工程示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垃圾焚烧成套设备、大型炉排生产技术和焚烧工艺控制技术,研发垃圾综合处理及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系统研究固体废物焚烧产生的飞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废物非焚烧处理处置新技术。研发固体废物工业窑炉共处置关键技术、设备及建筑类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业内分析认为,从“十二五”科技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环保政策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在关键技术、重点装备的研发上支持力度大幅提升,对工业行业的环境问题明显加大了关注度与调整力度,包括一些约束性指标的调整等等。具体来看,传统的环保行业例如水务行业、固废、大气污染治理等将一直处在发展的上行通道,由于要积极开展稀土、化工、建材等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工艺术研发与示范,新建石化、农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类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因此,相关行业如环境技术类、设备类、工程设计、经营类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扶持资金使用需谨慎
“十二五”规划明确列出了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提出以垃圾处理、脱硫脱硝、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为重点领域,研发焚烧烟气控制系统、渗滤液处理等垃圾处理技术,大型工业装置除尘、烟气脱硝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重点流域和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与污染土壤修复等成套技术与装备,以及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等污染源在线监检测技术。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
规划提出,为实施12个领域的重点科技任务以及建设一批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和野外观测研究站,预计需要国家在环境保护科技领域投入经费约220亿元。记者注意到,这个数字和“十一五”规划相比,有了明显增加。(“十一五”规划提出,预计“十一五”国家环境科技需要国家投入研究经费60 亿元。)
面对高达数百亿的资金,如何用好这笔钱,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费使用方面不能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因为一旦面铺开了,数额下降,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也会直线下降,因此需要有重点地规划与安排。此外,对于资金的监管监控要避免出现漏点盲点,严防巧立名目的资金挪用等。
为了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受访人士建议,行业方面关键技术的研发应列资金支持的重点。如水污染治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流域治理与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上;大气污染防治则体现在以脱硝为核心的相应的工艺设备研发上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主要体现在垃圾发电、垃圾综合处理方面;化学品管理方面,主要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化学品及化学农药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研究等。在这些方面,若能有相应的政策与资金相匹配,叠加效应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